银河2200top(中国)有限公司-Baidu百科

药企国际化策略简析

栏目: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:2025-11-01

国际化背景及驱动力

从政策层面看,国家药监局加速审批流程,仅2025年上半年,国家药监局批准43款新药,同比增长59%;“新药首发价格机制”、《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》构建起“研发-准入-临床-支付-保障”全链条政策支持体系,打通了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为创新药国际化、商业化提供了制度保障。同时,医保控费、带量采购等政策使得传统仿制药利润空间大幅压缩,仿制药企业纷纷选择进入国际市场。

从市场角度看,国内医药市场已从高速增长进入结构调整期,而全球医药市场仍保持稳定增长,尤其是新兴市场如东南亚、中东和拉美地区。以印度尼西亚为例,2023年医药市场规模突破110亿美元,预计2025年将达130亿美元,年增速保持在8%以上。

从技术层面看,中国药企在ADC药物、双抗、细胞治疗等前沿领域已具备全球竞争力。

国际化主要模式与典型案例

自主出海模式:企业独立在海外开展临床试验、注册申报及商业化销售,适合资金雄厚、研发能力强且具备全球化运营经验的大型药企。百济神州在47个市场自建销售团队,核心产品泽布替尼(BTK抑制剂)2024年在美国市占率达33%,超越医药巨头艾伯维的伊布替尼,产品覆盖全球75国市场。百济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75.18亿元、净利润4.5亿元。

License-out(对外授权)模式:国内药企将产品海外权益授权给跨国药企,收取首付款、里程碑款及销售分成。该模式有利于资金回笼,加快项目开发进度。三生制药通过License-out取得突破,其临床阶段的PD-1/VEGF双抗以12.5亿美元首付款、60.5亿美元总金额授权给辉瑞,刷新了国产创新药出海首付款纪录。

NewCo(合资新公司)模式:国内药企与海外合作伙伴成立合资公司,共同推进药物开发与商业化,适合希望保留长期收益但缺乏海外运营能力的企业。康方生物完成PD-1/VEGF依沃西双抗海外授权,既获得短期现金流,又通过股权保留长期增值收益,斩获近50亿美元权益,创国产双抗交易纪录。

技术出海模式:输出研发平台或技术而非单一药物,代表中国药企国际化高级形态。石药集团与阿斯利康达成最高53亿美元合作,输出其AI药物发现平台;晶泰科技则创下AI药物发现合作新纪录,与DoveTree达成59.9亿美元合作,聚焦一系列指定靶点的新药研发。

国际贸易模式:通过自营渠道或合作伙伴资源,进行产品的跨境销售,有启动成本低、灵活性高、资金周转快等特点。华海药业、新华制药等企业发展初期,均通过国际贸易(尤其是原料药出口)作为国际化起点,随后再向制剂国际化、项目合作等方向升级。

在未来,模式融合将成为新趋势。齐鲁制药创新药License-out、高端仿制药自主出海、原料药国际贸易模式,恒瑞医药创新药“自主+授权”混合策略,部分管线自营,部分License-out。技术驱动的出海将更加普遍。除AI平台外,基因治疗、RNA药物等创新技术,“一带一路”等新兴市场也将成为出海新增长点。

在国际化模式的选择中,可以通过研发方向和出海策略的差异化选择,实现快速突破。海和药物的谷美替尼通过聚焦特殊靶点优先在日本获批上市,此后凭借“中日双报”模式,迅速打进东南亚市场。

不同市场需要差异化策略

欧美市场回报高但竞争激烈,需要强临床数据支撑——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凭借有竞争力的临床数据,在德国、意大利、西班牙等欧洲主要市场增速达81.4%登顶BTK抑制剂销量榜首;新兴市场(一带一路国家、东南亚、拉美)需求增长快但支付能力有限,适合性价比高的药物。

当前,中国医药行业正在经历从“低端仿制——高端仿创”、从“仿制跟跑——原创领跑”的历史性转变。未来五年将是中国医药全球化的关键窗口期。随着研发实力提升和国际化经验积累,中国药企有望从全球医药市场的“参与者”转变为“规则制定者”,在更多治疗领域实现领跑。我们要抓住国际化机遇,基于企业情况选择合适的国际化策略,在全球医药版图中开疆拓土。


XML 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