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卓越绩效模式的基石:过程管理成熟度评价
(一)方法(A-approach)——部门的管理规范。“方法”的评价重点在于各项业务是否有章可循。部门管理者要梳理业务流程,确保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制度、标准和流程作为支撑,同时配备必要的系统、设备和工具。
(二)展开(D-deployment)——部门的全面推进。有了“方法”后,关键在于执行和应用,即“展开”。部门管理者则需检查和监督制度、标准、流程等在部门内的执行情况,了解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好的做法。
(三)学习(L-learning)——部门的创新突破。在执行“方法”的基础上,部门应营造创新氛围,鼓励员工创新,建立创新激励机制。通过员工的不断学习和创新,部门能够实现管理优化和技术升级。
(四)整合(I-integration)——部门的协同高效。“整合”要求审视专业内、部门内各岗位之间的协同情况,以及专业之间、部门之间的协同情况,让所有员工、部门、专业协同一致,向组织目标迈进。同时,部门还需关注与外部组织的协同,如与政府部门、供应商等的合作。
二、卓越绩效模式的目标:结果管理卓越度评价
(一)水平(Le-level)——部门成果的直观展示。“水平”指结果的量化,是衡量个人、部门或组织绩效指标的具体数值。这些指标的数值变化直观展示了部门绩效水平的提升。
(二)趋势(T-Trend)——部门进步的持续脉络。趋势反映结果随时间的变化情况,一般通过最近三年的“水平”值分析。如某事业部过去三年利润趋势向好,说明事业部在成本控制、市场拓展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,经营状况持续改善。相反,若绩效指标呈下降趋势,则需及时分析原因,采取改进措施。趋势的把握有助于企业及时调整策略,实现持续发展。
(三)对比(C-Compare)——部门的行业地位。通过与同行、行业标杆的对比,部门可以更准确地定位自己,以评估其在行业内的水平。在部门层面,如将某制造部门的产品质量指标与同行业其他企业进行对比,若该部门的产品不合格品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,说明其在质量管理方面具有优势。通过对比,部门可以明确自身在行业中的位置,找出差距,学习先进经验,不断提升竞争力。
(四)整合(I-integration)——部门的系统成效。整合要求对过程评价情况与结果指标进行对比分析,以及对相互关联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。在部门层面,如生产部门的产量增加,相应的销售收入和利润也应同步增长,若出现产量增加但利润下降的情况,则需分析成本控制、市场定价等方面的问题。通过整合分析,确保部门各项工作的协调性和一致性,提升整体绩效质量。